近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课题启动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四十余位领导专家参会交流,为江苏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是本次论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课题研究的承办单位,是江苏首批重点打造的11家高端智库之一,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措施建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将成为下一步着重探讨的研究方向之一。 进一步挖掘乡村振兴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题组负责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丁茂战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汇报说明。他认为,乡村振兴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江苏省的乡村经济社会建设成果丰硕,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走在前做示范。“课题组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关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党建》杂志原总编崔海教从价值、目标、问题、路径、特色五个方面对课题提出建议。关于如何强化问题与导向,崔海教突出强调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关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制约点。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特聘专家刘晓山从总体目标、价值取向、重点任务、科学方法、实现路径、基本要求、底线思维、根本保证八个方面,同时提出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同时刘晓山还建议课题组着重关注农业边缘化、三产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等等,农民主体参与动力不足,农民老龄化、专业知识频发、农村空心化这三大问题。同时着重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治理方面提炼出江苏模式、江苏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前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贾立政分析认为,强调谁来振兴乡村,即乡村主体的问题,既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受许多因素的限制,当前农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对此贾社长从行政主体多元化、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群,更好激活农民内生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学习时报》副总编王君琦从推进城乡资源平等配置机制,完善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建立统筹城乡逐步并轨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县乡统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等五个方面给出了扫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路径。江苏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土地较少、土地比较分散、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农村人才缺乏、农业效益比较低等等问题,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张学平认为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破除农村土地奖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土地流转,还有重新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吸引人到农村去,再有就是加大政策补贴,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还有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从这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是人才,对于乡贤归巢问题,《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刘庆传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乡贤,新乡贤返乡有利于产业振兴,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有利于乡村治理。新乡贤培育面临一些难题,要进一步激发新乡贤培育和回归的内在动力,搭建新乡贤回归和培训平台,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通过多种举措,让新乡贤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江苏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与不足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