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件发生? 传长安拟3000亿元入股华为车BU,长安回应:不属实 11月22日,有消息称,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被从华为体系中剥离,整体估值2500亿元,转手后的第一大股东是重庆市国资委。其中,长安是唯一一家参与收购的车企,作价375亿获得华为车BU 15%股权,兵装集团持股约5%。与此同时,也有消息称,长安汽车将以3000亿元的价格,获得华为车BU 30%的股份。 针对长安汽车3000亿元入股华为车BU的传言,11月24日,长安汽车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安汽车与华为已建立战略合作,双方在阿维塔、深蓝汽车上均有深度合作,但网络流传信息与事实不符。 实际上,长安汽车和华为已有多次合作。华为与长安汽车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联手打造阿维塔科技,提供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垂直零部件供应、HI模式和华为智选模式,其中智选车模式是华为对造车介入最深的模式。 盖世点评:今年8月就有消息称华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但随后华为辟谣。 “反向”冲销量,特斯拉1个月涨价4次 特斯拉继续开启涨价窗口。11月21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再次涨价,Model Y长续航版上调售价2000元,价格来到30.44万元,这是特斯拉近1个月以来第4次涨价。 1个月内涨价4次,这在如今新车价格越“卷”越低的中国市场十分罕见。结合特斯拉以及相关人士此前的回应来看,此轮涨价,一方面原因在于成本的上涨,另一方面特斯拉全球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基于基本市场规律对车型售价进行了调整。 有观点认为,如今国内车企一个比一个卷,接下来特斯拉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吃掉不少。也有观点认为,特斯拉这波操作“很高明”,通过多次涨价可以逐渐抵消掉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观望心理,刺激预订车主快速转大定。 盖世点评:连续涨价,特斯拉“飘了”,还是高明之举?我们持续观察。 大众将在三年内推出中国专属电动汽车平台,开发入门级纯电市场 11月24日,大众中国官方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在合肥市布局,将其建设成为先进的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未来,合肥中心将承担集团的关键开发任务,包括为入门级市场开发本土电动汽车平台。 新平台衍生自集团的MEB平台,旨在进一步开拓中国的细分市场。从2026年起,大众集团将以该平台为基础,开发专门为中国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纯电动车型。该平台的开发周期仅为36个月,较大众汽车集团此前的平台开发周期缩短了约三分之一。 盖世点评:新平台将有助于大众进一步开拓中国的细分市场。 与长安开展合作,蔚来换电首次展开“同业合作” 蔚来汽车对外共享换电体系找到了首个合作伙伴。11月21日,长安汽车和蔚来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已签署协议,计划在推动建立换电电池标准、建设与共享换电网络、研发换电车型、建立高效的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 而除长安之外,据李斌11月20日在内部讲话与问答中透露,后续会有4-5家车企在谈。 今年2月,李斌曾表示,2023年蔚来计划新增1000座换电站,到年底累计建成超过2300座换电站(2022年底换电站为1305座)。而在11月20日,蔚来宣布,蔚来第2100座换电站于G22青兰高速壶口服务区正式上线,至此,全国换电站累计布局数量已达2103座。 盖世点评:换电业务展开对外合作,将有助于蔚来降本增效,尽快扭亏为盈。 零跑汽车计划明年三季度向欧洲市场开启交付 11月23日,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表示,零跑汽车预计明年第三季度开始在欧洲交付,以出口方式将车销往欧洲。首款车型为零跑C10。 11月20日,港交所公告显示,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的合作交易已交割完成,零跑汽车发行1.94亿新H股认购股份予以Stellantis,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集团持股合计23.47%,Stellantis持股21.26%,其他股东持股55.27%,大华科技则不再持股,这也意味着双方合作正式迈入新阶段。 海外布局方面,零跑计划第一步进入欧洲市场,将出口至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10国。一方面,零跑将借助Stellantis已有的销售渠道进行出口,另一方面,零跑还会利用在国内的一些好的经验挖掘更多的出海通道,结合欧洲市场情况,构建一条综合的销售渠道。 盖世点评: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的合作主要是聚焦在海外市场。 消息称宁德时代考虑在香港上市 11月22日,据外媒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宁德时代正考虑在香港上市。公司目前已就潜在上市事宜与财务顾问进行了内部和外部讨论,最早可能会在明年进行香港上市,中信建投、中金公司、高盛和瑞银预计将成为该交易的牵头行。 今年10月19日,宁德时代披露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946.77亿元,同比增长4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1.45亿元,同比增长77.05%。截至报告期末,宁德时代总资产6718.32亿元。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盖世点评:赴港上市传闻,反映出宁德时代保持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前沿地位的雄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